乐清顺风车杀人案后,滴滴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不管是官方、主流媒体、自媒体、公众人物,还是普通网民,基本是一面倒地谴责滴滴。
滴滴有错,谴责无可厚非。即使其中有一些非议,滴滴也应该担着。但,这只是针对广大民众。作为官方和主流媒体,则应审之、慎之。毕竟我们一直在强调依法治国,滴滴是否有罪,应以当下的法律为基础进行评判。
不过可惜,道德审判之风已然蔓延开来。更为恐怖的是,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大众胃口,不惜罔顾事实,搞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正文却是和标题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篇名为《Uber 司机杀人后赔了2850万美元:创始人还是被逼下台》的网文。原文链接就不贴了,大家应该有不少人已经看过了,没看过的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
从题目来看,意思是 Uber 因为司机杀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很契合当下的舆论风向:谴责滴滴。
但是实际上呢?文章自己说的很清楚,Uber 是因为虚假宣传被起诉的。
2014 年,极速扩张的Uber如日中天,在宣传广告中声称,自己“在推行行业领先、比出租车更安全的司机背景调查”和“最安全的搭车”。
为了对得起这份“安全”,Uber宣布向美国乘客征收“安全乘车费”,金额从1美元~2.5美元不等,主要用于对司机安全的背景检查以及日常安全维护。
花钱打车还要交“保护费”?只要安全,美国人民忍了。
可很快有人发现,Uber所谓的“行业领先的司机背景调查”不但不领先,反而有点糊弄人。比如,美国许多出租车公司都对司机进行指纹采集,确认本人有无性侵犯史等,而声称“更安全”的Uber却没有这些项目。
发现问题的洛杉矶和旧金山民众率先反击,两地用户以集体诉讼的名义将Uber告上加州法庭,指责Uber“夸大其背景审查的安全性”,涉嫌虚假宣传,向乘客收取的安全乘车费名不副实。
当地司法部门对这场诉讼立场鲜明,一位检察官直言:Uber的背景审查存在“系统性的失败”,几乎只是“表面文章”,“Uber司机中不仅有性侵犯者、小偷,还有绑匪和犯有谋杀罪的人。”
那么,“司机杀人”是不是诉讼诱因呢?看完下面这段话,大家也就明白了: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原文所罗列的案件,大多数发生在起诉之后。虽然诉讼的最终结果肯定会多多少少受到这些案件的影响,但是强加因果关系肯定是不妥的。
面对汹涌民意,Uber起初并不低头,可美国民众不依不饶,一场诉讼接着一场诉讼足足告了一年多。就在这段时间里,Uber因司机审查不严造成的恶性侵害案件集中爆发。
结语:信息时代,本应享受信息化福利的我们,如今已然陷入信息的囚笼。看那一篇篇网文,“题目惊心,内容荒唐”,实在可悲。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交通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hijtr.com/fake-news-everywher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