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之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滴滴之外: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6年前 (2018-09-13) 浏览: 126 评论: 0

这段日子滴滴几乎置身风暴中心。犹记得上次空姐遇害案时,滴滴“积极配合、200万悬赏誓要追凶”的姿态还赢得了大众的赞扬。可再一不再二,这次的温州乐清顺风车杀人案彻底耗尽了群众的耐心。没有人再宽容滴滴,滴滴上市回笼资金的愿景怕是要一拖再拖。 在讨论如今这件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空姐遇害案后,滴滴发出的声明:"出行安全是滴滴第一关注的事情,一直致力于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平台安全保障。滴滴正在与公安机关联手建立更完善及时的布控系统和侦破联动机制。也将在内部进一步完善司机安全和服务信用系统

秦朔:滴滴危机启示录

秦朔:滴滴危机启示录

6年前 (2018-09-13) 浏览: 104 评论: 0

2012年夏天创立的滴滴在6岁生日来临时遭遇到一场严峻危机。用9月7日程维在内部信中的说法,“滴滴陷入了质疑的风暴”,“管理层责无旁贷,问题在自己身上”。他号召全体员工放下浮躁,投入安全,彻底补课。 滴滴危机,对用户的伤害无可挽回,自身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一课,对整个中国企业界也有深刻的启发。 十部门通知”的美好时光 2016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质检总局、旅游局、国管局十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

施澄:不要对着数据做数据的研究

施澄:不要对着数据做数据的研究

6年前 (2018-07-03) 浏览: 185 评论: 0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大数据研究的真实写照。当下,数据为王,只要拥有数据,谁都可以置喙一二。于是乎,各种大数据分析报告满天飞,一些报告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也难怪,数据即资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数据变现。不弄点动静,如何吸引关注!外行如此,内行也好不到哪里去。如今,论文已然成为研究的首要目标和唯一价值。大数据研究,数据的预处理是关键,但是目前鲜有人去深究数据中的种种问题,相反,大数据的“大”反而成了滋生造假的温床。

共享单车押金难退暴露出押金监管难题

共享单车押金难退暴露出押金监管难题

7年前 (2017-11-19) 浏览: 276 评论: 0

共享单车企业倒闭带来的“押金难退”问题,使得押金监管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不过,押金和预付费监管问题实际已经存在很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押金和预付款俨然已经发展成为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的不良商家“发家致富”的掘金利器。

公交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位

公交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位

7年前 (2017-10-17) 浏览: 290 评论: 0

公交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政府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位。很多地方政府嘴里喊着“公交优先”,骨子里还是念着“小汽车优先”。虽然表面上也在大力发展公交,但追求的仅仅是指标的好看,有意无意忽略便民的本质,于是乎公交专用道画在城郊宽阔畅通的马路上这种奇闻屡见不鲜。最后是,口号喊得响,公交服务不见任何改善。

血的教训:论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血的教训:论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7年前 (2017-03-28) 浏览: 432 评论: 0

昨天,在南京南站,一名90后的乘客因违规翻越轨道被卷入车体与站台间的缝隙里,最终因伤重不治身亡。 在一只脚都不容易插进去的间隙里翻滚了近两节车厢的长度,男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必定经历了极大的煎熬。 从相关视频和文字介绍来看,这起惨剧的起因是男子走错了站台,看到所乘列车进站,“一时糊涂”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是“血的教训”。 知乎上有好事之人,问:高铁站翻越轨道被即将到站的列车撞死该怎么定责? 有人只回答了四个字:侵限全责。 说到底,这一起不遵守规则所导致的悲剧。 至于部分网友提到的列车与站台间缝隙

光明网: 交通罚单“优惠券”戕害法律威严

光明网: 交通罚单“优惠券”戕害法律威严

8年前 (2016-07-08) 浏览: 390 评论: 0

终于,“交通违规‘优惠券’”结束了昙花一现的命运。宽宥的,是因为人家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当真“打折执法”;再说,面对法不责众的电动车违法现状,摒弃执法的原教旨式严苛,似乎也是一种“次坏选择”。反对的,是因为这种菜市场式的“执法交易”,戕害了法律的威严与信仰;何况,中国执法环境中的弹性之虑,始终是民众心中历史性的“块垒”。 在这个问题上,看似见仁见智,实则鸡同鸭讲。因为持宽容态度的,没法理解民众对执法公平的焦虑。激进反对的,其实面对电动车普遍性违法现状,也没有更好的主意。但在众声喧哗之外,有一点是肯

“电动车更不安全”是谎言 口碑差缘于执法不严

“电动车更不安全”是谎言 口碑差缘于执法不严

8年前 (2016-04-18) 浏览: 361 评论: 0

蓝评: 电动自行车是非多。以安全之名打压电动自行车,这是管理者们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因为电动自行车的不安全,是电动自行车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使用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的缺失。 在去年年末本站发表的题为《电动自行车的是与非》的文章中,小编就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仅在于电动自行车本身的质量和速度超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电动自行车使用者管理的缺位,以及“车本位”落后理念所导致的慢行交通环境的恶化。 对于电动自行车一禁了之,或许能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但是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中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