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恶性事件频发,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公共交通恶性事件频发,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思辨明理 8年前 (2016-01-09) 浏览: 1277 评论: 1

2016 年,新年伊始。这本应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是短短几日,却接连发生两起公共交通恶性事件,其中宁夏银川的公交纵火事件更是造成 17 死 33 伤。 针对公共交通安全问题,交通运输部干部管理学院张庭柱教授认为,公共交通的领域安全事件频发主要是三个因素: 其一,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公共属性; 其二,是我们公共交通的开放性; 其三,是公共交通的集中性,即人和物高度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这几个因素就决定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的暴力恐怖分子经常会选择公共交通领域来作案。 张庭柱还认为,要较好地维护公共交

再见,Notepad Plus!

再见,Notepad Plus!

思辨明理 4年前 (2020-02-02) 浏览: 750 评论: 0

不得不说,Notepad Plus 曾经是笔者电脑必装软件之一。 可惜,近期该软件作者发表了涉疆不当言论。 着实令人无语,只能弃之。 以后就用 Visual Studio Code 吧!

北京的交通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北京的交通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2-15) 浏览: 657 评论: 0

这是一个名为“hakutaka681 ”的新浪微博用户对北京交通问题根源的深度探讨,文中博主根据自己在北京和国外的经历,对北京的交通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不管博主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反正小编看完已被博主的码字精神给深深的震惊了——因为文章太长了!文章很长!文章很长!文章很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想节约时间的朋友,还是直接看红色字体部分吧。 概述 其实,北京的道路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的。在全球比较稳定和相对经济还可以的国家中,北京并非人最多车最多的地区,但是交通秩序和交通效率一贯很差很低。这表面上来看好

电动自行车的是与非

电动自行车的是与非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1-30) 浏览: 580 评论: 0

与其他交通工具一样,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仅在于电动自行车本身,关键在于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以及电动自行车的行驶环境。目前国内的管理措施主要针对电动自行车本身,对于驾驶人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直接导致电动自行车成为驾驶人年龄跨度最大的交通工具,从小学生,到青壮年,再到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全部通吃。同时,在“车本位”的思想之下,国内的道路资源分配严重失衡,非机动车给机动车让道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在很多道路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已经被压缩到极致,甚至完全消失,人性化设计更是成为奢望。

大数据,交通行业的春天 or 冬天?

大数据,交通行业的春天 or 冬天?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2-03) 浏览: 482 评论: 0

大数据,让人又爱又恨。 随着各种数据采集设备的普及,交通行业可用的数据种类日益繁多,数据量也是急剧增加。比如说,GPS 定位数据(包括车载 GPS、手机内置 GPS)、手机信令数据、视频数据、线圈检测数据、AFC 数据(高速公路 ETC、城市公交 IC 卡),以及互联网上各类社交平台、新闻网站的舆情数据(关键词抓取),等等等等。 大数据的应用,大大拓展了交通行业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以往要通过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获取的数据,现在只要有限的投入就可以轻松获取。除此之外,大数据提供的样本量之

血的教训:论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血的教训:论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思辨明理 7年前 (2017-03-28) 浏览: 432 评论: 0

昨天,在南京南站,一名90后的乘客因违规翻越轨道被卷入车体与站台间的缝隙里,最终因伤重不治身亡。 在一只脚都不容易插进去的间隙里翻滚了近两节车厢的长度,男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必定经历了极大的煎熬。 从相关视频和文字介绍来看,这起惨剧的起因是男子走错了站台,看到所乘列车进站,“一时糊涂”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是“血的教训”。 知乎上有好事之人,问:高铁站翻越轨道被即将到站的列车撞死该怎么定责? 有人只回答了四个字:侵限全责。 说到底,这一起不遵守规则所导致的悲剧。 至于部分网友提到的列车与站台间缝隙

杨黎:与薛兆丰谈“堵”: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去中心化

杨黎:与薛兆丰谈“堵”: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去中心化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2-07) 浏览: 402 评论: 1

城市交通本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很多交通问题的根源不在城市交通本身。比如一个单中心的的超大城市,发生交通拥堵是必然的。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与交通两者之间的模式不匹配、关系不协调,但是知易行难,“多规融合”吵吵嚷嚷已有多年,依然进程缓慢,有些事真的不是一时就能改变。

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中国863计划是失败的

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中国863计划是失败的

思辨明理 8年前 (2016-01-19) 浏览: 383 评论: 0

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 李凯的回答略显直白:“不行。” 他以运转了 28 年的“863计划”为例:近年来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 20 亿美元,但是在高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却找不到一个通过承担 863 项目产生核心知识产权并且占领国际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 “如果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863 计划是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是,如果从科研创新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它是失败的。”李凯说。他的评价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