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收费:不得不为之时尚可为

拥挤收费:不得不为之时尚可为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2-05) 浏览: 340 评论: 0

所谓拥挤收费,即通过对特定区域内的小汽车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以控制交通出行需求,调整出行路径,调节交通量的时空分布,从而缓解收费区域的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如果纯粹地从交通的角度来看,拥挤收费仅仅只是交通需求管理诸多经济手段中的一种,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是明确的。但必须要说的是,交通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实施拥挤收费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交通这一单一层面,其中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交通的公平性。 2015 年 12 月 3 日,北京

“互联网+”能否为城市拥堵破局?

“互联网+”能否为城市拥堵破局?

思辨明理 8年前 (2016-01-12) 浏览: 240 评论: 0

正文之前,小编嫌啰嗦几句:(1)关于轻微事故快速处理,早在2007年7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颁布相应的办法——《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凡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上,机动车之间发生的造成车物损失或者人员轻微伤,且车辆能移动的交通事故,由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对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妨碍交通的,依法对驾驶人处以200元罚款;(2)顶着“互联网+”(独白:关我啥事)的帽子,“事故e处理”app(独白:压力好大)对于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多少肯定是有的。毕

从车满为患到倒闭如潮,共享单车为何越骑越少?

从车满为患到倒闭如潮,共享单车为何越骑越少?

思辨明理 6年前 (2018-09-19) 浏览: 82 评论: 0

共享单车为何越骑越少? 近年来,“风口”成为经济领域热词。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政策与市场、资本与技术的融合碰撞迸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新经济、新业态迎风而上、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在一些发展领域,资本闻风而动,企业一拥而上,行业野蛮扩张,监管难以跟进,最终上演了一地鸡毛的剧情。 从风口跌落之后,曾经的“风口产业”发展情况如何?真实价值几何?商业与技术概念短期爆发之后,如何回归商业本质与技术创新初衷?如何与真实有效的需求相结合,保持更持久的生命力?带着这些问题,近期《工人日报》记者走

大数据,交通行业的春天 or 冬天?

大数据,交通行业的春天 or 冬天?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2-03) 浏览: 482 评论: 0

大数据,让人又爱又恨。 随着各种数据采集设备的普及,交通行业可用的数据种类日益繁多,数据量也是急剧增加。比如说,GPS 定位数据(包括车载 GPS、手机内置 GPS)、手机信令数据、视频数据、线圈检测数据、AFC 数据(高速公路 ETC、城市公交 IC 卡),以及互联网上各类社交平台、新闻网站的舆情数据(关键词抓取),等等等等。 大数据的应用,大大拓展了交通行业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以往要通过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获取的数据,现在只要有限的投入就可以轻松获取。除此之外,大数据提供的样本量之

冯苏苇:政府办大事的中国特色有益于拥挤收费顺利实施

冯苏苇:政府办大事的中国特色有益于拥挤收费顺利实施

思辨明理 9年前 (2015-12-08) 浏览: 366 评论: 0

拥挤收费的思想自上世纪20年代被提出,迄今已逾90年了,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推崇。人们使用小汽车时所感知的个人成本,与实际产生的社会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会诱发人们过度使用免费的道路,从而造成交通拥堵、尾气排放等外部性影响。因此,经济学家主张,应通过收费或征税等“内部化”方法,让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对等起来,也让人们更理性地使用汽车。 拥挤收费的形式有很多种,不论是城市中心、道路(网)和局部场所都可以实施。目前全世界只有新加坡(1976)、挪威奥斯陆(1986)、英国伦敦(2003)、瑞典斯德哥

“电动车更不安全”是谎言 口碑差缘于执法不严

“电动车更不安全”是谎言 口碑差缘于执法不严

思辨明理 8年前 (2016-04-18) 浏览: 362 评论: 0

蓝评: 电动自行车是非多。以安全之名打压电动自行车,这是管理者们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因为电动自行车的不安全,是电动自行车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使用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的缺失。 在去年年末本站发表的题为《电动自行车的是与非》的文章中,小编就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仅在于电动自行车本身的质量和速度超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电动自行车使用者管理的缺位,以及“车本位”落后理念所导致的慢行交通环境的恶化。 对于电动自行车一禁了之,或许能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但是对于人民群众(尤其是中

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中国863计划是失败的

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中国863计划是失败的

思辨明理 8年前 (2016-01-19) 浏览: 383 评论: 0

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 李凯的回答略显直白:“不行。” 他以运转了 28 年的“863计划”为例:近年来国家每年投入的经费达到 20 亿美元,但是在高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在计算机领域,却找不到一个通过承担 863 项目产生核心知识产权并且占领国际市场的成功商业案例。 “如果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863 计划是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是,如果从科研创新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它是失败的。”李凯说。他的评价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